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6日报道(记者 刘潇潇 李冬阳) 2022年,央视3.15晚会揭露了土坑腌制酸菜的乱象,发现“土坑酸菜”在起菜过程中存在卫生问题,现场镜头显示人员踩踏酸菜、乱扔烟头等行为,引起舆论关注。“土坑酸菜”事件揭示了产业链安全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2022年1月6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北京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单杨指出,“土坑酸菜”的盐渍发酵预处理虽然只是蔬菜处理过程,是酸菜生产的初始步骤,并不直接销售给消费者,但存在违规操作和生产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土坑酸菜”事件揭示了我国一些地区酸菜行业在原料安全管理方面存在不足。与此同时,应用企业在产业链的下游也需要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以确保从农田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安全。单杨建议,企业和相关部门应增加资金投入,推动“土坑酸菜”的加工方式尽快转向更安全、更环保的集约化加工模式,将此次事件视为我国酸菜原料安全管理提升的重要机遇。
舆情概述
中国经济网舆情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从2022年1月1日至12月23日,共监测到771篇与“土坑酸菜”相关的纸质媒体报道,网站新闻文章超过7.2万篇,手机应用消息超过4.9万条,微信公众号文章超过2.9万篇,微博原创与转发的数量超过20.7万条,同时还有53篇博客文章以及1188条论坛发帖。根据舆情话题趋势图显示,2022年3月15日,央视3.15晚会曝光了湖南岳阳插旗菜业等5家蔬菜加工企业生产的“土坑酸菜”卫生状况不合格,引发了公众关注,舆情热度达到高峰。根据事件地域声量排行图,可以发现湖南、北京、河南、上海、四川等地区的舆情热度较高。“土坑酸菜”难以满足现代食品工业的需求。目前,我国酸菜加工技术仍处于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状态。单杨介绍说,土窖腌制的酸菜作为酸菜产业的基础加工原料,需要经过清洗、去除盐分、脱水、整理、调味、包装、消毒和冷却等工序进行二次加工,合格后方可成为酸菜产品。单杨认为,只要规范操作和监管得力,就能够确保食品安全。然而,视频曝光的问题如管理粗放、卫生条件差等是不容忽视的。此外,高浓度的盐水排放也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压力。单杨指出,现代酸菜加工工艺中,蔬菜的腌制、发酵和保藏通常需要使用大型腌制池,可快速大批量处理和保存蔬菜,有利于保持产品质量稳定,并确保产品的安全和质量,同时实现规模化生产。将土坑里腌制的酸菜看作是一种原始的、分散的初级加工方式,它在满足现代食品工业的需求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借着这次事件,我们应该提高我国酸菜原料的安全管理水平,以改变“土坑酸菜”给整个产业带来的负面影响。企业和相关部门应该加大投入,推动“土坑酸菜”的加工模式尽早向更安全、更环保的集约化加工方式提升。此次事件应被视作提高我国酸菜原料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机遇。单杨说,酸菜的生产加工产业升级已成必然趋势,需要科技界和产业界合作,促进酸菜行业更快地实现现代化加工,需要加快标准制定,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的初加工规范体系。酸菜的生产不仅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而且可以有效提高分布在湖南、四川、广西、贵州等地的芥菜等植物资源和农产品的价值,成为改善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单杨建议,从酸菜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企业着手,应当将食品安全的关注重点向前延伸,更加严格地管理原料的真实性和安全性,以实际行动在源头建立起严格的可追溯、可追责的质量安全体系。如何在酸菜的工业化生产中快速处理和保藏蔬菜?如何能够增强生产的机械化和智能化水平呢?单杨指出,传统工艺的工业化并非简单的将传统工艺扩大。随着规模的扩大,将土窖腌制酸菜工业化加工需要解决诸如机械化出入池、生产清洁化、高盐废水处理以及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单杨建议,科技界和产业界合作,共同推动酸菜行业更好地向现代化加工迈进。
相关网页连接:
【专题】就2022年食品安全与健康的热点科学问题进行解读的媒体沟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