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分析疫情三年的舆情特点,归纳出五大特征。在会议上,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邵薇以“识变局、应时局、创新局”为主题,对2022年食品安全与健康整体形势作了分析。邵薇说,长达三年的疫情给全球各个领域带来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在食品安全和健康方面。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对近三年来涉及的28个热点进行了初步分析。这些热点是根据学会和主流媒体的提名、筛选以及专家复议,最终根据投票结果选择了排名靠前的热点进行解读。这些热点基本上反映了公众舆论的主要关注点,呈现出了五个主要的舆情特征。疫情逼迫着产业进行改革和升级,这是其中之一的原因。在疫情的背景下,虽然整个行业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但产业革新的速度和程度也是史无前例的。涌现出来的是新的消费需求、全新的技术支持以及新颖的商业模式,近三年来,超过20%的关注点聚焦于“新需求、新技术、新业态”。目前,疫情对食品科技与产业的创新方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过去的三年中,有14%的热点关注疫情问题。这些关注涵盖了疫情与食品安全的关系,疫情对产业链的影响,以及人们在疫情期间对免疫力的关注和对饮食健康的需求。这些问题深刻地影响着食品科技和产业创新方向。「x」晶鲜是食品产业发展的国家战略,政策法规有利于这一产业的发展。在过去三年中,有18%的关注点集中在国家战略、相关政策和法规标准方面。国家战略和相关政策标准的不断积极推动,对食品产业的高品质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风险集中在
、 和
四个方面。近三年来,关注食品安全的热点话题中,有25%聚焦于主要风险。这些风险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与微生物相关的风险,其中以食源性疾病为主;产业链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容易被忽视的安全隐患,如食物过敏等。在公众和科学真相之间存在较大的认知差距。过去三年中,有21%的热点与公众科学认知水平有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食品添加剂依然受到高度关注,持续多年热度不减;缺乏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基本科学常识;对标签和标识的认识不清晰。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基于对近三年热点的梳理分析,提出了五点关于新时代食品安全与健康的着力点的预判。食品安全一直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难题。根据检测出的不合格项目类别,近两年存在突出的问题仍然是:农药和兽药残留超标、微生物污染、食品添加剂超范围超限量使用。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食品产业仍面临着安全隐患。许多传统食品行业为迎合人们的味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制作这些传统食品的方法并不是越古老越好,需要同时采用人工制作和现代化生产。建议传统食品企业应该审视其产业链中的安全问题,并利用现代科技实现手艺、工艺、经验和人工操作向科学和智能控制的转型。在互联网和资本的推动下,产业不断更新迭代,但食品安全问题往往被忽视。随着直播卖货等新的销售方式的推动,网红食品不断涌现,但随着市场的繁荣,也带来了许多食品安全隐患。为了维护食品安全,企业应该强化对“代加工厂”的全过程管理控制,防止食品质量的“空心化”现象出现。同时,还需加强科技支持,巩固食品安全的科学基础。科技手段在食品欺诈问题中的应用需要引起重视。随着全球食品供应链延长和科技创新加速,新型业态、新品类食品和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导致全球范围内食品掺假、造假现象普遍存在。食品掺假造假手段利用科技日益隐蔽复杂,已波及原料、工艺、产地、产品标签等多个环节。这种情况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并紧急准备科技应对措施。在公众科普方面,必须实现从“填鸭式”教育向“引导式”转变。只有具备识别谣言的能力,才能真正做到不轻信谣言、不传播谣言。专家讲解 一起探讨2022年的食品安全与健康热门话题
热点一:预制菜—冷静思考资本的狂热追逐
解读专家:朱蓓薇。她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也是大连工业大学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预制菜是当今备受消费者喜爱的食品之一,将消费者的购买方式从“蔬菜篮子”转向“蔬菜盘子”。预制菜行业仍然存在安全风险和供应链建设等问题,急需加强科学基础,实现创新发展。为了推动预制菜产业的发展,必须加强政策上的支持和引导,同时通过科技创新,打造“美味+健康”双重引领的发展模式。必须扎实地脚踏实地,培养内在力量才能取得长远稳健的发展。“海克斯科技”成为热门话题:再次对食品添加剂进行污名化。\n解读专家:孙宝国,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校长。\n食品添加剂并不等同于非法添加物。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合理合法地使用食品添加剂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建议强化网络监督,创造一个清朗正气的网络氛围。食品企业应该从内部开始,加强产品的安全和健康科技内涵。所有相关方面都应该不断地加强科学普及和宣传工作,以引导消费者科学、合理地认识食品添加剂,尽可能避免相信和传播谣言。热点讨论3: “土坑酸菜”——产业链安全不应有“坑”问题。解读专家: 单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酸菜加工业不仅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也是贫困地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行业必须改进和提升,必须从根源建立严格、可追溯的安全体系;促使酸菜生产企业加快运用现代科技改善和提升传统产业;加速建立标准体系,为行业发展提供支持和引领。将食品安全的责任落实到企业,是将产业链风险预防的防线推至前端的重要举措。让食品安全问题不再存在漏洞。热点话题四:金箔和银箔粉——食品“镶金镀银”的风险问题
\n解读专家:陈君石,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
\n含有金箔和银箔粉的食品通常不会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危害,但同时也对人体健康没有益处。在中国,金银箔粉不被允许用作食品添加剂,也不是食品的原料。禁止食品生产经营者制造、销售或进口含有金箔和银箔的食品。消费者应该理性消费,拒绝购买含有金箔的食品。
热点五:大食物观——未来食品发展的重要基石
经验专家:陈坚,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江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大食物观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有助于多方位开发食品资源,稳固和完善我国可持续食品供给体系。大众食品观念的变化反映了人们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要贯彻大众食品观念,关键在于科技。为了推动食品行业的创新实践,需要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并谋划未来食品的安全风险管理。此外,还需要加强对大食物观的科学解读,推动其在食品行业的应用。{X}
热点七: 酱油“双标”——食品中是否存在国民差异?
热点八:新阶段疫情防控下的饮食健康
解读专家:丁钢强,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
应对新冠疫情是当前及未来时期的重大挑战。平衡是保持人体免疫力的关键因素,所以我们要提倡合理搭配膳食。食品产业应当以满足消费者健康需求为使命,以国家政策为指导,提供营养丰富、美味可口、多样选择的食品,采用天然健康特性的功能物质和原料,创新研发新型健康食品,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限包令」开始实施——给食品过度包装定下标准\n解读专家: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特殊食品研究中心主任罗云波\n法规标准的修订和实施对于消费者减轻负担、推进绿色生产、以及政府部门有效监管都有很大帮助。生产企业须加强认识,积极采取行动,履行社会责任,尽早符合标准并实现标准,向市场提供高品质、环境友好和低碳的产品。{相关链接}:【专题】2022年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